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初四 迎神(財神)> by Krist Kang (2018/02/17 post here)

<初四 迎神(財神)> by Krist Kang 2017/01/31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放進口袋,拿不出來」,過年前,常聽到外甥掛在嘴邊的順口溜。華人過農曆年的習俗,真的是無遠弗屆,去年在新加坡過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拜財神爺。台灣受到佛道教影響,也深植民間,各種神明,掌職各種職司,人們求財、求平安、求事業、求婚姻、求健康。交換式的虔誠模式,也早已習以為常。去年過年,也有到馬來西亞,那邊齊聚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多元文化大融合,有放假,大家一起放,真是有趣極了!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澳洲旅行背包回憶:Busselton Jetty> by Krist Kang (2018/02/17 update here)

<我的澳洲旅行背包回憶:Busselton Jetty> by Krist Kang 2017/01/30


Pic: 2014/12/13 Busselton, West Australia
南半球最長的長堤
大約1.8公里
位在伯斯南邊220公里
據說是宮崎駿神隱少女某取景地
可以釣魚、搭小火車、跳水

去過好幾次 都有不同的回憶
第一次 新包時 找女背包客一塊去
走到長堤最底 好冷
也有一塊去瑪格麗特看鐘乳石
後來被打槍 好白癡
第二次 和住Australind的室友一塊去
第三次 和球友黃員外一塊去
還有西澳交流圈的背包客 一塊野餐
印象深刻的是被黃員外 踢下海

第四次 和黃員外去 那邊烤肉看比基尼
兩個男人烤肉 很無聊

第五次 和黃員外 還有他未來的老婆一塊去
很閃 眼睛快瞎

第六次 和新認識的新包背包客 一塊去
還有一塊去Bunbury開輕航機
終於開到小飛機

第七次 和背包客一塊去 一大群人
長堤+瑪格酒莊+巧克力工廠
當天來回伯斯 大概六百公里 快掛

在澳洲生活有時很無聊
如果你的室友只會打遊戲 跟韓劇或日劇
如果你的室友只會和他/她熟悉的那一群
那時很多時候在重新認識新朋友

新的背包客朋友 熟了一些
但是他們有的又因為工作或簽證或想旅行
而移動到其他城市或小鎮
或者回台灣或香港或家鄉

背包客來來去去
大概是最常聽到的幾句話之一

有些人 很用心去認識
但得不到正面答覆或回應
有些人 只會把你當工具對待
你的善意變成他/她的方便
有些人 你只是初見 
但永遠不會再見
有些人 好死不死 就是命運中的千百糾纏
像是橡皮糖一樣 甩也甩不掉

用放大鏡檢視他人時
也該拿真心鏡照著自己
說實在的 我也沒好到哪 壞到哪
缺點不少 優點只有一些
有時挺固執的 不怎麼風趣 有點好色...

人生可以遇到幾個知心朋友
真的不怎麼容易
尤其如果你借車給朋友
結果朋友把它撞壞
還好他大難不死 還活著回台灣
我就是那位朋友的損友
撞壞朋友的大紅把妹車

去年初 他結婚 很可惜 沒參與
當時已經在東南亞 一個人的旅行
原本預計旅行個半年的
後來還有 老友三月多結婚

每個人的心理都有很多遺憾
到澳洲的其中的一個遺憾
就是剛好 二姐結婚 沒能夠及時回台

到澳洲打工度假或外地工作
大概就會碰到這類似的情形
親人好友結婚或不好的事
朋友圈歸零 重新認識新朋友
如果沒交到男女朋友或認識朋友
和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
可能孤獨寂寞陪你入睡

你說這樣到澳洲 好嗎?
有些人 為了賺錢而去
有些人 想要體驗異國生活
有些人 也想藉此學好英文
有些人 想逃離台灣
太多原因或理由

今晚 和許久不見的球友&損友一塊打球
想到 就令人想起一堆往事 囧事 蠢事

好久不見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初二 走春 拜拜 新年快樂> by Krist Kang 2017/01/29 

<初二 走春 拜拜 新年快樂> by Krist Kang 2017/01/29 

高雄鳳山 龍山寺

四歲的外甥女小嫣問:「舅舅,為什麼要拜拜?」
「這等你長大,舅舅再跟妳說明白。」
反問小嫣:「為什麼要拜拜?」
小嫣:「因為要平平安安。」

和家人一塊到廟裡拜拜,鳳山的龍山寺、天后宮、天公廟,絡繹不絕的香火,大過年的,還是正面看待,少點煙火批評。

九歲的外甥問:「那個告示牌寫的OO燈下面,為什麼要多少錢?」
「為了平安」
外甥:「那是用錢來買平安嗎?」


小朋友很愛問為什麼,等到長大之後,有的就慢慢不會問為什麼,為什麼呢?


延伸閱讀文章:
  1. <你相信 上帝不擲骰子嗎?> by KristKang 2016/5/19
  2. <批判思考檢視我們的信念系統,以財經、科幻電影、雄辯術、虛假與謊言、經營與新創為例 by Krist Kang 2016/06/02
  3. <信仰之路-受朋友邀請到基督教聽福音演唱後的心得by KristKang 2016/11/15
  4. <關於「通靈」的一些淺見> by KristKang 2017/05/08 
  5. <交換與交換者:檢視我們的信仰系統> by KristKang 2017/06/14-15
  6. <關於「因果」的一些想法>  by Krist Kang 2017/05/17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by Krist Kang

<Gogoro初體驗&球友聚聚> by Krist Kang 2017/01/22

球友舊車換新車,換電動機車,借來試騎。有分段速,初段速,三秒多到時速五六十,賽車段速,會有🏁符號,兩三秒到時速五六十。低音行駛,無排放一氧化碳,減低碳排放的好方式。

仁武烤鴨
中午到球友的朋友工作室,吃有名的仁武烤鴨,感謝男哥請客招待。隨後聊旅行的經驗,還有和其他球友交流攝影,聽聽球友小杜彈吉他「親愛的~愛上你~從那天起~」,還有彈起林俊傑的《可惜沒如果》,真的讓人頭皮發麻,十分動聽。


十年前也有學吉他,停留在四和弦階段,後來聽到球友指導初學者,G、F、E調,曾經有聽過,現在很陌生。女主人說會彈吉他,很浪漫,讓我想起了一些人,還有一些故事。
很多技術或技藝一旦停止,很容易徹底遺忘,就像打球,幾天沒打,會沒手感,需要重新練習回復。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似乎也是如此,很久沒聯絡的朋友,一旦斷訊,會變得比較陌生,可能只有少數幾個真心好友。

最近閱讀的一個心理學家阿德勒,他說人的煩惱的焦點始終在於「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朋友是人生一個重要課題。關於友情的討論,自古至今,多如牛毛。

「臉書」中的加好友或去除好友,隱藏或封鎖,都是彼此之間關係的呈現。

很高興認識這些球友,私底下蠻搞笑的傢伙,從去年十月中開始,一三五晚上有一塊打球,都會拿單眼拍攝,分享在球友line群,之後整理share到臉書上。如果有高雄的朋友要運動打球的,找不到球友,可以一塊來動動。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西澳 Bunbury 小型飛機初體驗>  2017/01/17

<西澳 Bunbury 小型飛機初體驗> 2017/01/17


很多東西、很多地方、很多人,我們可能一輩子只會體驗一次、相遇一次、去過一次。從澳洲回台灣一年多,整理很多東西,過去學的哲學、粗淺的工作經驗、認識的新舊朋友、自己的優缺點等。
現在我們常常拍自己給家人、朋友、陌生人看,很常以自己為中心,輻射出去,深怕別人不懂自己,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單一個體,秀太多,洗版,容易疲乏,不展示什麼,又太低調,過於神秘。

最近看到一塊搭小型飛機的朋友聚會,讓我想起這幾張兩年前的照片,體驗自駕小型飛機的感覺,頭昏腦脹的,挺不適應,但還挺有趣,再次回味分享一下。

Pics: Bunbury, West Australia 2014/12/14

<關於FB、INSTAGRAM與一些個人想法> by Krist Kang (2018/02/17 update here)

<關於FB、INSTAGRAM與一些個人想法> by Krist Kang 2017/01/17 
最近反而把日常生活post在Instagram,有點奇怪,可能那邊有想關注的人。只是FB比較多朋友、同學、之前的同事、球友、認識的背包客。
IG,有些人會設「不公開」,只讓好友追蹤,追蹤與被追蹤,就是考驗兩人關係和興趣程度。 朋友之中,大部分已是臉書慣用者,比較少用IG,有的也會設不公開。
之前有在乎的人,也有使用IG,有的有一陣子常聯絡,去年中,家裡有些事情,還有個人情感整理因素,沒聯絡,中斷聯絡。前陣子回傳LINE訊息,打招呼問候的恩,不是「已讀不回」,而是「沒讀沒回」,真的有點切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也只能尊重對方的忽視或無視。
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滑螢幕已經成為常態,相關討論文章,反省游幕世代現象,不勝枚舉。透過臉書、LINE、IG等,你看我,我看你,不管是正面的關心,還是窺視、追蹤。或者藉此宣傳、營造、推銷、包裝自己的,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每個人都有喜好或得意的部分,有些人會炫耀他有而你沒有的,自戀或驕傲,炫耀或榮耀。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尺,要怎麼做,也是個人自由。
美麗的外表、高級跑車、名貴品牌、超炫物質、出國旅行、口袋深淺等等,太多可以展示。
蠻喜歡閱讀,大部分的閱讀筆記記錄在筆電裡,很少分享閱讀心得,沒有做部落格。因為覺得像是在汪洋書海,乘著書頁,筏筆飄蕩。最近開始想把閱讀的書,貼在IG上面,認識些同好。

<背包客回台回憶錄:西澳Bunbury 小型飛機初體驗 > by Krist Kang (2018/02/22 post here)

<背包客回台回憶錄:西澳Bunbury 小型飛機初體驗 > by Krist Kang (2017/01/17 post on FB)
Bunbury Flying School,Bunbury, West Australia 2014/12/14 


很多東西、很多地方、很多人,我們可能一輩子只會體驗一次、相遇一次、去過一次。從澳洲回台灣一年多,整理很多東西,過去學的哲學、粗淺的工作經驗、認識的新舊朋友、自己的優缺點等。 

現在我們常常拍自己給家人、朋友、陌生人看,很常以自己為中心,輻射出去,深怕別人不懂自己,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單一個體,秀太多,洗版,容易疲乏,不展示什麼,又太低調,過於神秘。 

最近看到一塊搭小型飛機的朋友聚會,讓我想起這幾張兩年前的照片,體驗自駕小型飛機的感覺,頭昏腦脹的,挺不適應,但還挺有趣,再次回味分享一下。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2017/01/14 閱讀筆記《旅行與人生的奧義》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2006) (2018/02/02 post here)

沒想到在總圖,發現這旅行書,而且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大前研一所寫的。
之前大概邊閱讀,邊用筆電做筆記,最近才想貼文在INSTAGRAM,也許哪天開個部落格,寫些閱讀的書籍,還有旅行的東西。
很可惜,Instagram 目前沒有直接用筆電編輯相片與打字,所以先貼文到個人的Line。

大前研一的書閱讀過幾本,專注思考本質性的問題,以及觀察社會現象,人和人之間到互動。以下是閱讀的筆記片段:
閱讀筆記《旅行與人生的奧義》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2006)
1. 口譯導覽員(19歲~24歲):領隊、導遊
2. 旅遊地點的行動準則:
千萬不要「那個也沒做,這個也沒做」,而在回來之後才感到後悔
3. 要能夠斬釘截鐵地說「絕對沒有比這個更好玩的玩法」
4. 要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光是緊盯旅遊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5. 多放一點興趣在活生生的人身上
6.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是旅遊的一大樂趣
請以無窮的好奇心問對方各種問題,這同時也是培養人脈的基本動作
7. 收聽美軍的「廣東廣播網」,訓練英文
8. 1962年,19歲,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口譯導覽員
9. Q&A、準備手繪素描本
10. 提升外語能力
11. 無價之寶的人脈:製作通訊錄,每年寄聖誕卡過去→顧客關係管理
12. 極致美食旅遊路線
13. 掌握當下,才不會後悔
14. 我的字典裡並沒有「找一天再...」這些字
想做的事,就全部去做
-
#閱讀 #大前研一 #KenichiOhmae #旅行與人生的奧義 #旅行 #旅行書 #人生的意義 #外交  #reading #Kaohsiung #traveling #meaningoflife
2017/01/14 20:11-20:32 閱讀的書

螢幕快照 2018-02-01 上午9.11.31.png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BPPu5DZhqBG/?tagged=kristreading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2017/01/12(四) 閱讀筆記《超級關係》理查 柯克 (2018/02/02 update)


《超級關係》  2018-02-01 上午9.18.25.png
************ 複製貼上,請註明原文出處,謝謝!************

以下是去年的閱讀筆記《超級關係》
2017/01/12() 18:03-21:34 閱讀筆記《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Superconnect: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 Weak Links理查 柯克(Richard Koch) & Greg Lockwood pp.1-110
  1. 前言
  2. 理查 柯克(Richard Koch):《80/20法則》 作者
  3. 網路的精髓、網路理論、網路科學
  4. 商業策略明星事業:最有價值的事業幾乎都屬於「明星事業」
  5. 要廣泛閱讀
  6.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separation)
    1. 小世界、大世界
    2. 米格爾倫《服從權威》1974
  7. 人脈關係、所屬社群,何人都有他的意見
  8. 友善的泛泛之交或關係很遠的人可能帶給我們重要的知識、機會與創新
  9. 我們倚賴最深、關係最密切的個人或團體可能反而會造成我們的障礙
  10. 社會與職業流動
  11. 構成社會基礎的個人或團體網路主要由人脈王所形塑
  12. 個人主義: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做、集體思維
  13. 完全的個人主義是一種錯覺。
  14. 網路節點
  15. 你與其他人或團體所形成的兩種連結(links),以及你所參與的團體,稱為樞紐
  16. 強連結、弱連結、最弱連結
  17. 弱連結:歐洲最成功的創投業者之一,畢克羅(Adrian Beecroft),談到第一次最重要的機會來自於
  18. 樞紐(hubs)、原生家庭
  19. 對多數人而言,我們生命的目標與實現的程度,有很大部分取決於我們選擇的樞紐以及轉換樞紐的能力。
  20. 你是否相信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成敗
  21. 「有錢人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比較有錢」,這就是唯一的差異
  22. 最重要的不是擁有更多的連結,而是擁有對的連結
  23. 弱連結的力量:泛泛之交
    1. 不常相處的人,通常遠比那些每天見面的人對我們更有幫助
    2. 親近的人,通常和我們很相似,涉足的社交圈也差不多
    3. 親近的人:緊密交織的社會結構區塊
    4. 透過弱連結,為不同樞紐搭起「橋樑的」的弱連結
    5. 找工作:連結人與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人脈。以此方式找到工作的人,比透過直接應徵者多,且薪水優渥職位高的理想工作通常來自人際關係。
    6. 有些人似乎完全無法給你任何幫助,但他們的朋友卻可能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給你極大的助益。
    7. 一個人若能多認識「與自己不同的人,或思想行為模式與周遭熟悉者互異的人」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8. 我們可以不太費力去刻意培養更多弱連結,而那正是通往新世界之窗。雖然絕大多數的泛泛之交,不會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確實有少數人會且常常發生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
    9. 正規網路、結構化網路、隨機網絡
    10. 泛泛之交與朋友
    11. 並不是所有的連結都等值,真正有價值的連結在連結所有的點時承擔重大任者==能夠將相隔遙遠的團體串連起來。
    12. 「社會計畫之星」人脈王
      1. 在既有的世界裡將每個人連結起來
      2. 為不同的世界搭建橋樑
      3. 真正富創意的人,還可將許多人拉進一個全新的世界裡
    13. 麥卡夫定律(mercalfe’s Law)
    14. 梅爾(Andreas Meyers) 攝影共同體
    15. 哈定(Peter Harding):專業人脈王
    16. 交朋友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會越來越熟練,設法記住新朋友的詳細資料就是很好的開始
    17.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多認識一些不是那麼密切相關的人
    18. 必須有好氣心,願意認識不一樣的人,或願意將某種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19. 為別人連結的人,到頭來別人也會為他連結
    20. 韓德森(Bruce Doolin Henderson) 人脈王,很少人對20世紀後半的國際商業,比他更具影響力
    21. 火人節:一個奇特的超連結結構
  24. 第五章 天堂、地獄與樞紐
    1. 「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加入有力的團體。社會生活的重點並非完全無限制的競爭,也不是一般的合作,而是兩者巧妙的結合賣力競爭以求與最優質的對象合作」經濟學家Paul seabright
    2. 專門化:我們必須與人交換產品與服務
    3. 平克(Stephen Pinker):「人類之所以比其他物種優越,是因為具備三項互相交織的特質語言、社會合作與專門技術」
    4. 同理心、好奇、驚慌、憤怒
    5. 樞紐的數量以及可選擇的種類大增
    6. 狄德羅《百科全書》1750-1772
    7. 威爾斯&桑格:維基百科(2001)
    8. 權威人士、從眾心理(conformity)、集體思維(groupthink)
    9. 選擇權與專門化都能增加個人的機會與多元發展,讓每個人成為具有獨特才能與扮演獨特咬色的個體
    10. 樞紐的引力:集體思維、權威、從眾、恐懼、容易對眼前的人產生同理心,這些都可能讓我們無法保持思考與行為的獨特性
    11. 選擇度多
2017/01/13(18:07-20:51 閱讀筆記《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Superconnect: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 Weak Links理查 柯克(Richard Koch) & Greg Lockwood pp.112-203
  1. 第六章 網路空間
  2. 吉伯森:ㄧ生的抱負就是試遍每一種可以改變心智的藥物...1984年用打字機,創作第一本科幻小書,創造一個新名詞「網路空間」、上網、矩陣
  3. 吉伯森的書《神經漫遊者》
  4. 網路世界裡的資訊、電字的資訊力
  5. 泰普史:「這個世代已經習慣在互動的世界裡思考和行動」p.116
  6. 囈語文化:人們將大量無休市的私人資訊放入網路,而且是以低品質的自說自話方式喋喋不休
  7. 從眾行為
  8. 個人主義、多元化、心靈探索
  9. 觀念的改變、語言的發明、傳播技術
  10. 人工抄寫→活版印刷 印刷術→流行刊物、私人閱讀→文藝復興
  11.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懷疑論、輿論
  12. 通訊:社交網站、電郵、即時通訊、部落格、簡訊、線上通訊
  13. 樞紐連結(hub-link)
  14. 《魔獸世界》→遊戲成癮症
  15. 「線上與線下結構的相似性」可以支撐一個觀點:網路並不是另一種通訊媒介,而是現存通訊型態的另一面
  16. 社會有兩個方面因為網路而增加最多:一是選擇性包括樞紐、連結、資訊與通訊的選擇,另一是多元性→太多的資訊與選擇
  17. 對高品質的新構想與不同的人保持開放的態度,而有些無價值的內容只會浪費時間,排擠掉真正富創意的構想或人脈,這些也應過濾掉
  18. 我們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決定是連結與樞紐的選擇
  19. 社交圖譜
  20. 你不閉一天花好幾小時在臉書或Linkedlh上,只需將你的資料放上去,然後便可重新發現與追蹤久未聯絡的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
  21. 電郵誤會、人際連結
  22. 網路能讓我們能以非常方便、強大、有趣的方式獲得資訊以及與人溝通,但不能代替面對面的互動
  23. 第七章 旋轉名片盒
    1. 非爾德的網絡→偶然的弱連結
    2. 消極的人際構通(passive networking)
    3. 「在我們的訪問中,沒幾個成功的人真的得利於中學或大學的人脈(不論人脈網絡是否排他)。他們多數在工作初期便能夠在優質的工作網絡裡,扮演越來越核心的角色,之後移動到另一個優質的工作網路,逐步累積更廣闊與多元的人脈。
    4. 專注在人脈、資訊蒐集、構想等等比立即找一份工作更重要
    5. 每個人都擁有各式各樣的泛泛之交,不常見面,但維持定期聯繫至少每年一年一次
    6. 友善的泛泛之交很可貴不同於友好的情誼,而是另一種別具價值的關係這種具高效益、鬆散有彈性的人脈不需要耗費多少社交能量,卻可能為雙方帶來很大的益處
    7. 人際關係:如果人們喜歡和你再一起,他們會願意幫你甚於幫助其他人
    8. 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去接觸妳認為或許能夠幫助你的人,然後向他尋求幫助
    9. 隱形連結:你所認識的人以及他們的人脈環繞成一個互惠之鍊,也就是你所說的隱形連結
    10. 人脈的多元化
    11. 目標要專注:方法卻要隨緣
    12. 你是否善於培養與運用弱連結,端視你的網絡是否夠多元?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是計算過去幾個月來,你曾經和不常見面或新認識的泛泛之交有過幾次社交或商務聚會?
    13. 我們列出弱連結時,不應忘記過去互動的人
    14. 賈吉(Paul Judge),英國人,人脈王,永遠都在準備上下飛機到某個偏遠的地區和某人聚會,而且每次見的人似乎都不一樣
    15. 舊識是絕佳的弱連結:你可以不廢成本輕易重拾舊關係。你本來就認識他們,只要你願意,馬上就可以進行深刻的對話。但我認為一定要自然而然,見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不要尋找見面之外的好處。意外的收穫不是不會發生,但通常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當然不可能照你的希望去操控。
    16. 要建立與維繫大量優質的弱連結,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保有廣泛的人脈圈
    17. 隨身攜帶「日誌」,只要遇到將來可能有幫助的人,便把彼此的對話、想法及互動的細節記錄下來。 p.152
    18. 第三種方式:刻意鎖定某種新的領域,讓自己沈浸其中,例如學高爾夫、車位、瑜伽、換新工作,做義工
    19. 臨機應變,運用現有的所有關係,或與舊有的關係重新聯繫,創造新的人脈
    20. 別忘了幫我們所認識的人牽線,尤其是那些可能因此獲益良多的人
  24. 第八章 樞紐的取捨
    1. 如果你在一個好的樞紐裡成為關鍵角色,日後它就會自動成為你的助力。你只付出一次代價,就能獲得兩段人生的收穫:一段是現在的人生,一段是之前的人生,到現在仍繼續讓你坐領感情、社會、經濟的紅利。
    2. 「流動性似乎是自發產生的,一個人越是穿梭在不同的社會和工作環境之間,累積的人脈越廣,也技能透過這些人促成更高的流動性」
    3. 對你最有幫助的樞紐通常有一些特點:你會感覺和裡面的人很親近,可以不費力地保持聯繫,嘗試回饋,例如為舊同事介紹生意、工作或人脈
    4. 以一般商業圈來說,樞紐的價值往往在你離開後,益發凸顯出來,因為拉開距離後,會有更寬廣清楚的視野
    5. 另一個共同的觀念是:如我你在一個樞紐裡表現不錯,將來若要再運用該網路,你會得到更多的鼓勵與信心。
    6. 共識:最成功的樞紐對將來的網絡最有幫助
    7. 「有些人隨和又聰明,一份工作做了15年以上,要再找工作卻很困難」
    8. 「長期從事同一份工作會截斷人脈的累積,也就會減少流動的機會」
    9. 「最好年輕時多動,否則年紀大了根本完全不會動」
    10. 只要一起辛苦打拼過,共同的深刻經歷總能凝聚信賴與個人情誼
    11. 一個人要真正了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唯一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的經驗,過程中要經歷一番尋尋覓覓,錯誤更是不可免。
    12. 終極目標:心裡要很清楚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自然知道何時應該往前走
    13. 依據兩個標準決定是否加入一個樞紐你認為可從中學到多少,以及你自認能做出多少貢獻
      1. 「我認為就業初期,在選擇樞紐時,應該以學習為主要考量,之後,則應該兼顧貢獻度與學習機會。我自己初期是學習多於貢獻,現在則是貢獻很多,學習很少。我說的不是技能,而是人。你只能向周圍的人學習,如果你不尊重他們的卓越知識或技能,便無法學習。而如果你已無法學習,就應該轉移到另一個樞紐。我自己也是依循這個元則。
      2. 重要的體會:他們都是在某個樞紐裡經歷觀點與能力的深刻改變後,事業才開始起飛
      3. 真正讓我改變的不是特定知識,而是人。我明白了態度是多麽重要,而且與我共事的都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人不只是聰明,而且非常認真
      4. 「我發現,只要你有所表現,你擁有的自由總會高於一般認知的程度。你在工作上的人脈就是你的樞紐,而不是任何人的。你可以選擇和哪些人在一起,以及如何互動,這便成了你的獨特的樞紐。每個人在同一公司裡各有其獨特的樞紐,之後你可以將有用的外部人士再加入你的工作網絡。」
      5. 建立一個樞紐,然後掌控其中一大部分
      6. 「人們應該以水平角度思考樞紐」
      7. 找其他旅遊邀約朋友讀書會、週末旅遊
      8. 《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4.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合作的夥伴與事業
  25. 第九章 創新構想的網絡結構
    1. 「人們常以為企業的根本是數字(盈虧),或是力量(市場力),或甚至是血緣關係(自己人)。錯了,企業的根本是構想能以語言表達的創新構想」 — 器官大師 James Champy
    2. 人脈王:
      1. 基督教的保羅:十字架論
      2. 馬克思1848《共產黨宣言》1867《資本論》
        1. 馬克思對於封建主義過度到資本主義的判斷極為度到、高明且大致正確
        2. 但是馬克思預言全歐洲將爆發革命的預言卻失準
        3. 革命份子無法集結忠誠的追隨者建立一個網絡
        4. 資本主義讓勞工的生活逐漸提高,勞工一面倒支持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議會改革,而非街頭的共產革命
      3. 列寧
        1. 列寧透過扭曲的邏輯推演出「發展不均原則」,指出資本主義將在「最弱的環節」崩解,而那就是發展不足的俄國
        2. 列寧第一項了不起的特點就是「組織能力
        3. 無產階級專政
        4. 樞紐的引力、形成樞紐
      4. 任何理念要發揮影響力,都需要一個樞紐一個支持者的組織。好的經營理念需要企業來落實,任何企業都不能沒有經營理念
      5. 要傳播一種理念,應該兩頭並進兩頭指的是新理念的益處與瞭解該益處所要花的力氣。
        1. 一方面要致力於增加效益而且要讓效益顯而易見
        2. 同時要盡可能讓人們可以花更少的心力去了解新理念
        3. 力求簡化,最好能濃縮成簡潔有力的一句話
          1. 山上寶訓「信望愛三者永存,其中最偉大的是愛」
          2. 《資本論》→「和平、土地、麵包」
      6. BCG的哲學:從最頂尖商學院網羅最優秀的人才,讓這些頂尖人才互相學習
      7. 紅牛「能量飲料」Dietrich Mateschitz 泰國曼谷1962
      8. 距離讓人產生敬意,模仿變得很像創新
    3. 弱連結的精髓:遠方的某個人可能擁有很實用的資訊。光是和那個人談話或只是觀察他的行為,你可能會發現那是很吸引人的高明構想,或是很有成長與獲利潛能的事業連結遙遠的構想
    4. 好的構想有好的基因,許多元素加在一起形成它的特質與吸引力。好的基因很難得,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5. 愛因斯坦:「原創的秘訣就是如何知道隱藏來源
    6. 威名百貨(Wal-Mart)傳奇創始人Sam Walton說過類似的話「我所做的多數事情都是模仿別人。」
    7. 依據兩種成功的構想當然更好,方法是找出互不干涉的兩個世界裡兩種遙遠的構想,在期間形成弱連結,然後融合兩種原創概念,創造出新的事業。
    8. 加盟制度:加盟者比較清楚自己的所在國家的習慣做法與陷阱
    9. 有時候「距離」才能讓人體會某種東西的價值
    10. 將別人的構想拿來進行根本的改良也比較容易
    11. 一個構想如果是遵循網絡規則,而且能將弱連結與樞紐串連起來,成功的機會會很大
    12. 高明的構想被發現與散播的方法則是遵循另一套結構網絡結構
  26. 寫作風格:寫些觀點,然後引用所訪問的人的想法,別人的故事
博客來的書籍介紹網址: